疫情下的廢宅生活/張育嘉

張育嘉

疫情下的廢宅生活/張育嘉

疫情下的我們

這些廢宅的日子裡….

〃廢宅〃 2021年五月直至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不小的改變,原本的常態現在是過去的生活習慣,在家的時間不得不的變多了,而廢宅是一種對這現況下的反射「是不是自己廢在家不出門比要好」,「是不是宅在家比較好」,但精神上真的能耍廢就好嗎?

此專欄《疫情下的廢宅生活》我們邀請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分享屬於這個時候的他們…

我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像去年一樣,把時間放在憂鬱、擔心和焦慮」把自己從開春後的報復性工作環境拉回自己身上, 認真吃、認真睡,睡飽起來做運動,然後靜下心

文/張育嘉

找我劇場藝術總監&劇場編導

我想透過創意與藝術,啟發他人「連結」到最源頭的自己。

  • 這個疫情開始讓你的工作有了變化嗎?
去年一整年疫情衝擊下的感觸

其實去年的疫情就讓我的工作有了變化,我所從事的表演藝術工作,是疫情來臨時第一個被衝擊到的產業,但是等到疫情過後,也是無法立即回到崗位的產業。

表演藝術這項工作,從發想、創作、排練到最後的演出,每個環節環環相扣,需要時間和團隊一起工作。這種能量的擴散,和病毒擴散很像:從一個人腦子裡的想法擴散出去,最後變成和觀眾一起在劇場完成這件事。這是個很表層也很深層的「人與人的連結」共同交織在一起的產物,沒有辦法單獨完成,也沒有辦法透過線上的改編或呈現取代。

在表層上它是有關空間和時間、人群對人群的藝術工作,然而在深層的連結方面,我卻認為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我認為人類行為停下腳步後,深層的意識活動更活躍快速地聯繫著彼此,透過網路、視訊以及不可知的能量彼此交流著。疫情開始後的生活變化,就此而生:我們花更多時間關心周遭人的心情、我們關心著醫院病房內的醫護人員的辛勞⋯⋯當所有行動退回到最底線—-關在自己的房間裡,心中張牙舞爪的情緒和慾望,這時候才真正被「看見」。

今年疫情再度來襲心情變得淡定

去年的疫情爆發後,我的工作瞬間歸零,已經上路的創作和還沒到來的排練、演出,全部叫停。十個月的時間,幾乎都關在自己的房間,焦急等待什麼時候演出會回來,但是也沒有半個回來。今年初,狀況稍稍回穩,開始有演出陸續展開時,又來一波更兇猛的疫情,我反而心情更淡定了。當我知道提升三級警戒時,我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像去年一樣,把時間放在憂鬱、擔心和焦慮」,尤其今年影響到的產業更多,基本上平常生活會去的地方,例如健身房、咖啡館、上課場地等,全部都關閉。我花了兩星期的時間,把自己從開春後的報復性工作環境拉回自己身上, 認真吃、認真睡,睡飽起來做運動,然後靜下心來整理家務或者回應因為疫情取消或延期的行政手續。我有新的發現,去年的疫情結束後再度投入劇場工作讓我非常疲憊,照理說我應該休息很足夠,可是顯然不夠,或者是因為我再度回到劇場高壓環境時,我的身體告訴我他不喜歡。總之,在演出結束後,比疫情之前更疲累,更筋疲力竭,彷彿元氣精力都被抽乾。

「會不會是我們都沒有改變?」、「整個環境都沒變?」大概都是這樣的字眼出現在我腦海裡。

所以當第二波疫情來襲,我大概有種集體共業之感,因為我自己改變沒有用,要所有人都一起改變。於是更放膽睡覺、休息,以及補充我想要補充的養分,身心靈各方面都是。

  • 那些事情是因為這個疫情,讓你宅在家裡開始做的?
我的Daily Challenges 

疫情開始後我開始做兩個「每日挑戰」,一個是每天貼一則daily food到我的Instagram限時動態,一天貼一道自己做的餐,並且hashtage 「#stayhomestaysafestayhealthy或staycreative」(待在家保持安全保持健康或創意);另一個是疫情公布要延長三級警戒時,我又挑戰了每日更新我的線上廣播節目「藝術家的ESP」,而且是遠距離錄音。(不過這個日更挑戰因為考量到我同事剪輯工作的份量,所以改成週一~週五日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https://linktr.ee/artists_esp 收聽)

Instagram一日一照片

第一個每日料理照片的挑戰一開始是希望挑戰「每日自己煮」的減糖料理日常,但是怕自己會鬆懈隨手點外送,所以才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貼一則自己的餐食,不管煮的多醜,就貼出來,另一方面也讓在彰化的家人知道疫情期間我有自我照顧沒有餓到。

每日更新「藝術家的ESP

第二的挑戰是因為經過兩週隔離後,演出一個一個通知延期或取消,劇組成員在群組裡各自發難,我一時興起想轉移大家注意力,邀請大家一起來試試遠距廣播錄音,當初覺得反正只是好玩也不一定錄得成。沒想到越錄越開發大家的相關技能(錄音、剪輯、軟體配備研究等,連我都學會了自己在家接錄音設備),此外,因為遠距錄音,能參與的人更多,多人聊出來的東西也和以前只有兩個人錄音時很不一樣,於是我發起「每日更新,每集時間短短的」的想法,可以用聲音陪伴在家工作的聽眾朋友們,也會覺得自己沒有演出的時候還是有「產能」。

  • 當外出是生活日常,但現在的「限制外出」你怎麼過日常?

跟創作閉關的日子很像

「限制外出」的日子很像我平常在家閉關寫作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我去不了健身房和咖啡廳。去不了健身房比較難受,於是我買了一些簡易輕便的運動輔具,像是彈力繩、瑜伽求,加上原本就有的彈力帶,至少每天都還可以伸展和做一點肌力運動,沒有下雨的傍晚,會出去騎30分鐘腳踏車,順便採買一點點食物。以前待在家裡會覺得外面很吵,有時得要出門去咖啡館寫東西,現在覺得外面滿安靜的,每天早上都會有鳥群在我窗戶外面開會、唱歌、尬聊,天然鬧鐘。

  • 你還持續固定在收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兩點直播嗎?

不用看也會有人每天update我數字

目前已經沒有在看了,但是如果突然想到會去看一下,不然就做自己的事了。沒有每天固定看直播是因為不希望生活的節奏被集體意識拉走,還是想要保有自己的一點生活節奏。

  • 在這廢宅的生活,推薦一下你有看的電影、或書、或是劇or運動…你真的很想推薦的?

最近只看和我生活影點劇離的影片       

最近有看了一些Netflix影集和聽一些音樂,但是數量不多,通常會挑一下再看,暫時不太想要看離跟自己生活很近的影片,所以都挑一些題材奇幻或故事地點在別的國家的影片。所以最近剛看完的有「諸神黃昏」(挪威)、「紐約新醫革命」(美劇)、「亞森羅頻」(法國)、「鹿角男孩」(美劇)、「愛慾四重奏」(印度),疫情之前就在追的劇有「太陽召喚」(美劇)、「找我經紀人」(法國)。另外我也看了漫威的「獵鷹與酷寒戰士」、「洛基」。最近正在看「聖禮」(土耳其)。

最近正在看得還不知道好不好看,其他上述的都是我還滿推的。

至於書,手上正在看的書我都亂跳著看,沒有一本看完,所以我就不推薦了。  🤣

  • 以你的職業、個人身分而言,在這疫情期間對自己、對社會有什麼察覺呢?

其實有很多拉拉雜雜的想法,我目前還沒有辦法整理的很具題(也不想整理),我就分享最近幾天的感觸:

  1. 劇場這一行真的是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
  2. 疫情爆發和打疫苗催出人性真面目,一些名人帶頭亂喊「求打疫苗」讓我覺得他們有愧身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不分青紅皂百(應該說搞不清楚疫苗是什麼,以為是解藥嗎?)亂帶情緒風向,造成社會更加不安,正確的衛建知識才是應該要宣導、倡導的,而不是帶頭哭喊吧!(例子太多了,先寫這一個)
  3. 文化藝術產業總是被排到很後面的位子,因此身為文化藝術產業的人偶爾都會懷疑自我價值和定位,但我認為我們對於文化藝術這種豐富、撫慰、滋養心靈狀態的工作要給予更多尊重,包括我們身為這一行的一份子,我們都應該提升自我價值。這個背後有很多可以討論,但是以整體來看,台灣人如果要整體環境活得優雅、自在和富有生命力,就應該先誠實面對自己的心中的匱乏感,不要像焦躁的浮萍,人家哪裡吹,就往哪裡去。文化藝術是一個認識自己,並且創造歸屬感的管道,而且他需要安全(不被批判)的空間去成長。並不是隨隨便便地透過刪減或增加預算作為籌碼,讓文化藝術只是錦上添花或康樂隊的功能,我認為文化藝術活動可大可小,小的甚至可小到進入家庭或個人。我記得去年疫情的時候,我收到來自法國巴黎劇院一位中文演員的電話,劇院裡的演員在疫情期間,透過電話與聆聽者聊天,他們關心電話的另一頭的人在居家隔離時過得如何,並為其選一首詩篇,朗讀詩句。這是一個非常小非常私密的表演,卻是演員可以做到的事:撫慰心靈。在特殊的時刻,其實我們也可以發揮創造力,做一點深入生活的事,但是,這需要大環境支持。一方面演員在疫情期間能有工作,另一方面觀眾也能更近距離的被藝術給撫慰。(備註:巴黎劇院有各種語言能力的演員至少二十位以上,他們打的電話遍佈全球)

台灣人如果要整體環境活得優雅、自在和富有生命力,

就應該先誠實面對自己的心中的匱乏感。

文/張育嘉

找我劇場藝術總監&劇場編導

我想透過創意與藝術,啟發他人「連結」到最源頭的自己。

撰寫評論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