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廢宅生活/孔元廷

醫院

疫情下的我們

這些廢宅的日子裡….

〃廢宅〃 2021年五月直至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不小的改變,原本的常態現在是過去的生活習慣,在家的時間不得不的變多了,而廢宅是一種對這現況下的反射「是不是自己廢在家不出門比要好」,「是不是宅在家比較好」,但精神上真的能耍廢就好嗎?

此專欄《疫情下的廢宅生活》我們邀請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分享屬於這個時候的他們…

很多時候我會傾向於試圖在這些媒體的攝取上試圖去找沒有疫情的部分,偶爾讓自己想像一下,世界仍然是個寬廣的,充滿可能的地方。

文/孔元廷

住院醫師一般科

下班的路每天都越來越遠

醫院大廳以新的sop面對疫情,初步對所有來醫院的人進行基礎疫調
醫院內原先的餐廳商店、用餐區,在疫情期間全部關閉

‧ 以目前擔任PGY的身分來說,在這場疫情裡,你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而目前醫院內最讓人神經緊繃的狀況是什麼?你怎麼看接下來的發展?

多數情況下,我的日子並沒有變得太多不同。上班的時間點依然要到,下班的時候則準時下班。但醫院裡面的確多了幾分緊張感,各種耳語甚囂塵上。從北部哪幾間醫院實際上爆發院內群聚感染但被壓下來,到某間醫院可能會轉數十個病人南下等等的傳言天天都有。也曾經有遇到過病人咳嗽,護理師緊張兮兮的問我說要不要重驗一次COVID,我這才發現這位病人曾與確診者接觸,但已經被居家隔離好長一段時間才發燒入院,前後被驗了四五次全是陰性。而我們仍然會怕。做為醫師我有千百個說不用的理由,但對護理師不行。他/她們才是每天必須跟病人近距離接觸的人,如果大家擔心,或許沒有一個理論足以說服他們。

至於接下來的發展我想沒有人說的定。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全世界大流行的疾病,有人會拿西班牙流感或是14世紀的瘟疫與此次疫情比較。但最大的差距在於,我們現今的醫療是2000年來最蓬勃發展,幾乎一步登天的高度。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疾病成功挑戰過我們當今的醫療。而在COVID成功的當下,究竟會不會有一天這個疾病成功消失,或是會像流感每年都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猜測與依據,但並沒有一個一致的答案。

‧ 不值班/值班的生活,你如何安排?疫情期間,是否有更多廢在家不出門的機會?那麼你的放鬆或娛樂方式是什麼?

值班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安排的空間(笑)。至於不值班的日子,大概會拿來打電動,追劇與看書。這點倒是與平常沒有疫情的日子差距不大。唯一不同的是當要出門運動時,還是會盡量挑沒有人的更晚的時間點,以避免任何可能的風險。

‧ 面對疫情醫院一定有許多sop在滾動式修正,身為醫療人員面對不斷需要調整的工作程序,自己如何因應?

這個的話,本院的確在規劃專責病房與檢疫病房的部分花了很多時間做調整。因應的方案,大概就是收信然後確定院方到底要做什麼吧。在顧病房的這端,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大概就是陪病者。本院很快的限縮陪病人數到一人,之後在換人照顧的時候醫院又說為了希望不要一直換,從第二個開始的陪病人數要加收500元。而且原先都是驗口水,後來又變成驗鼻咽。打去不同的地方問到的答案也會有所不同,最後很多時候就是大家討論商議,然後祈禱檢驗科不要打電話回來說這個做法是錯的。

‧ 每日台灣媒體仍不斷報導許多不同觀點的新聞,你自己會看新聞嗎?或用什麼態度看新聞?以及,你個人有偏愛的國內、外媒體嗎?

新聞的話,每天下午也會追蹤一下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但於此同時,個人最近不會看的就是政論。反而有位名為「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的粉專的林氏璧醫師,他的討論相當的精彩。除此之外的話,最近的媒體實在沒有太多可看之處。這點在疫情之前就是如此,疫情之後更是沒變。

倒是在國際新聞上,最近很喜歡UDN轉角新聞。身為聯合報的一部分,這個粉專擁有的國際新聞與政治敏感度大概是整個UDN+中時都沒有的。他們報導的每一個關於國外的政治局勢的文章都非常非常精彩,值得一讀。除此之外,我想自媒體志祺77,或是關鍵評論網的國際大風吹,一樣都是我會看的內容。

很多時候我會傾向於試圖在這些媒體的攝取上試圖去找沒有疫情的部分,偶爾讓自己想像一下,世界仍然是個寬廣的,充滿可能的地方。

‧ 以你的職業、個人身分而言,在這疫情期間對自己、對社會有什麼覺察?

我很常會開玩笑說,我感覺好像不小心出演了陰屍路的劇情。人們在疫情每次升級變嚴重時都會做出像是陰屍路裡的角色那樣的反應,而也就像是陰屍路中,最可怕的永遠不是僵屍,而是人類。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多次看到人們對被確診者的鄙夷與排斥,對醫療的不信任。一方面我們看到有人說政府沒有魄力不敢全面封城,一方面又說政府根本放任各大企業去死要是在這樣下去大家都要喝西北風。

疫情讓我們見到最裸露的部分。有人放任自己的本能帶領,叫囂怒罵,分裂加劇而且難以癒合。有人不在乎他人死活,只管自己。有人的認知功能仍然不足以理解為什麼打完疫苗還需要戴口罩。疫情讓我們也見到社會最裸露的部分。養老院,洗腎中心,性產業,街友等。疫情在這些最脆弱最無法尋求幫助的人身上流竄、致病。

卡謬曾寫說,面對疫情,我們只能誠實。但人們的誠實,有時候會長成傅柯的模樣。

文/孔元廷

住院醫師一般科

下班的路每天都越來越遠

Write a comment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