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廢宅生活/黃日楷

covid19

疫情下的廢宅生活/黃日楷

疫情下的我們

這些廢宅的日子裡….

〃廢宅〃 2021年五月直至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不小的改變,原本的常態現在是過去的生活習慣,在家的時間不得不的變多了,而廢宅是一種對這現況下的反射「是不是自己廢在家不出門比要好」,「是不是宅在家比較好」,但精神上真的能耍廢就好嗎?

此專欄《疫情下的廢宅生活》我們邀請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分享屬於這個時候的他們…

在這段時間,發揮自己的專長並有所成長,或試著透過自己的能力為身邊的人盡一份心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適合自我探索與精進的時機!

文/黃日楷

剛畢業的醫學系學生

喜歡把分內的工作做好,再好好的不務正業

希望能嘗試更多可能性

  • 這個疫情開始讓你的工作有了變化嗎?

我是醫學系的見習生,這波本土疫情爆發的時刻,正好是我們的暑假,所以對我來說,算是完全脫離了第一線的場域。但過去這段時間,確實讓我少了很多拓展視野的機會,包括外院實習的取消,國外見習計畫也被打回來,甚至我自己一個籌劃四個月的講座,邀請日本教授前來我們內科的大晨會演講的計畫,好不容易談好了所有細節,卻不得不中止。學生時代錯失了這些良機,對我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

身為未來的醫師,由於這段日子有爆量的相關資訊,也因此利用了不少時間好好去了解它們,繼續保持自己學習的動力,也可以在長輩及朋友們提出疑問或是轉傳一些消息的時候,即時提供正確的資訊!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到的,也算是一種工作方式的轉變。不管身在哪個領域,這波疫情都是很好自學的機會。學經濟的可以想想財政的問題;學資訊的可以試著了解各種迫切需要的數位改革;對學藝文的來說也是個很好的創作時機;學餐飲的可以趁著時間充裕激發一些靈感等等。雖然大家的工作多少有受到衝擊,但如何在這段時間,發揮自己的專長並有所成長,或試著透過自己的能力為身邊的人盡一份心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適合自我探索與精進的時機!

  • 那些事情是因為這個疫情,讓你宅在家裡開始做的?

之所以會在這個時機放假,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六月底的醫師國考(由於疫情因素,考試也延到了七月下旬)。兩年前也有一個類似的考試,當時幾乎每天都和幾個朋友在學校借了個小討論室,一起讀書、提問題,還有吃東西聊天。對一個典型金牛座來說,和朋友吃飯是個重要的紓壓方式!但現在只能各自關起門來奮鬥,也不能在閒暇時間與朋友聚聚,以學生來說,我覺得這算是一個蠻大的差異,讀書這件事好像也比以前更無趣了些。

  • 當外出是生活日常,但現在的「限制外出」你怎麼過日常?

我的溫書假兩個重要的行程,讀書跟打網球。網球對我來說是個可以大量釋放壓力,並把腦袋裡累積的垃圾清一清的時間。但這個日常現在無法達成,畢竟戴口罩打網球,一個不小心說不定會昏過去,而且也要盡量避免外出。現在只能把放到長灰塵的運動腳踏車拿出來,打開電視看網球賽,並從比賽開始的第一秒,一直騎車到比賽結束,想像自己也在場上奔跑著。之所以只有騎車,也是因為在家裡揮網球拍是個極緻危險的事……,雖然感覺還是有差,但一場球賽動輒兩三個小時,也算是能滿足運動的需求!

  • 你還持續固定在收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兩點直播嗎?

指揮中心的直播,從去年第一例台商返國確診開始,便每天都會鎖定,即使身在無法收看的場合,當晚還是會看一下新聞稿跟重點。一方面是自己身為醫學生,多少需要了解疫情的變化;一方面也是自己的興趣,從以前就會很認真地看國內外的大小新聞,所以這樣的習慣就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對我來說,這也是在疫情期間才有的獨特日常。

  • 在這廢宅的生活,推薦一下你有看的電影、或書、或是劇or…你真的很想推薦的?

我喜歡的東西都還蠻大眾化的,包括哆啦A夢、蠟筆小新等等。我還是很推薦這些萬年不敗的卡通,而且不同的時空背景看同一集,會發現自己抓的重點跟感受跟以往不同。去看看好幾年前看過的劇情,偶爾會有意外的收穫,會發現原來現在的我跟幾年前的自己比起來,好像多了一些現實的摧殘,又或是多了解了一些社會的光輝與黑暗,我覺得這也算是個自我了解的好途徑之一。

  • 以你的職業、個人身分而言,在這疫情期間對自己、對社會有什麼察覺呢?

       這個部份如果講得太深入,只怕會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所以我想說一下讓我比較有感覺的事。

  ”虛假的安全感”一詞,是近期多數國外媒體對於台灣的描寫,我覺得不只是政府,人民也在過去的一年多,甚至是疫情爆發的現在,徹底陷入這個巨大的深淵。以我自己的看法,政府過去一年所謂超前部屬,確實有許多不周延之處,加上台灣實在是太乾淨了,人民防疫意識理所當然的鬆懈,進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大爆發,加上台灣過度忽略國際疫情的嚴重性,才會被國外的媒體這樣形容。過去的做法有錯也就算了,疫情爆發之後,部分官員與人民繼續營造虛假安全感的氛圍。舉一個例子,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第一天,就有這麼一句話”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並在各大社群廣為流傳,我看到的當下只能噗哧一笑,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正面的想法,但對我來說,這句話的意思等同於”看好了鄰居,我只示範一次讓孩子六個月大就會走路”,這種錯誤的期待,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或是被現實狠狠重擊之後造成更多的失落。防疫是專業的領域,對於病毒的不了解,會產生很多錯誤的幻想,但很多人身處這種安全感裡面久了,對於說實話的人往往無法接受,或許刻意添亂的人也還是有的,但不願面對現實只會招來更多的措手不及。政治人物部分,某前衛生署長在五月下旬,就用了”發病日”的趨勢,信誓旦旦的說五月底的確診會剩下個位數。在我看來這是個極端無知的發言,不只對疫情不了解,更是不符合公衛的理論基礎;或是一樣在五月下旬,每天記者會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根據校正回歸的結果,疫情是有下降的趨勢”,卻沒有考慮到這幾天的確診數,未來也會校正回歸,最終也改口說疫情在高原期。虛假的安全感會造就更多的失落,三級警戒二度延長,除了對經濟莫大的衝擊,更是心理層面的一大考驗,昨天原本以為疫情要好轉,明天又跟我說要再多關兩周,不曉得有多少人因為這樣而哀嚎,或是因為這樣對防疫失去信心。一再的在希望與失望中打轉,最終導致的就是疲乏與不信任。此外,媒體跟社群有非常多沒有醫學專業的人發表著對疫情的看法,便出現過度的誇大或是粉飾,我也覺得是非常不好的現象。

近期民心浮動,社會對立也日趨強烈,希望不論是政府或是人民,都能夠正確地看待疫情。政府不應為了安撫民心而報喜不報憂,或是錯誤的解讀數據;而人民跟各個政治人物也不應為了政治立場或是個人觀感,而架起了城牆或是到處開火,甚至不惜釋出假訊息。我覺得這段時間是去年總統大選以來,人心最浮動的時刻,希望大家都能夠靜下心來,接受疫情的發生,並一起度過現在的難關!疫情終究會過去,台灣加油!

文/黃日楷

喜歡把分內的工作做好,再好好的不務正業

參與過基隆市長親自出席的文化推廣座談記者會

代表高雄市參加社會組的環境知識競賽

參加過體育媒體行銷的訓練

希望能嘗試更多可能性

撰寫評論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