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廢宅生活/陳怡靜

彰化師範大學

疫情下的廢宅生活/陳怡靜

疫情下的我們

這些廢宅的日子裡….

〃廢宅〃 2021年五月直至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不小的改變,原本的常態現在是過去的生活習慣,在家的時間不得不的變多了,而廢宅是一種對這現況下的反射「是不是自己廢在家不出門比要好」,「是不是宅在家比較好」,但精神上真的能耍廢就好嗎?

此專欄《疫情下的廢宅生活》我們邀請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分享屬於這個時候的他們…

文/陳怡靜

學校行政

1991年夏天出生,豢養黑貓,喜歡書寫生活。

  • 這個疫情開始讓你的工作有了變化嗎?

我的工作是學校行政,進入第三級疫情警戒後,校方開始實施居家或異地辦公的人力分流。對於慣常在辦公室受理學生申請件,且時常需要紙本輸出的行政作業而言,疫情帶來的變化是必須調整原有的執行模式,思考如何增加流程上的便利性,同時又能回應學生需求,如各類申請線上化或改採通訊方式辦理,避免舟車勞返,降低人與人接觸的風險。

  • 那些事情是因為這個疫情,讓你宅在家裡開始做的?

最有感的是「運動型態的轉換」。疫情前都習慣上健身中心去運動,不管是訓練設備、教練指導都是中心配置好的,只要前往就有專業服務,有現成器材可供使用。但自從因應疫情關閉健身場所後,我開始了居家健身,原本該去運動的時間,一下子空出來,在家裡必須自己為自己安排運動的課程,也讓我更注意到現今網路上有這麼多元的居家健身課程可以選擇,算是疫情下的新嚐試。

  • 當外出是生活日常,但現在的「限制外出」你怎麼過日常?

以往假日喜歡為自己安排異地旅行,或上咖啡店喝咖啡享受閱讀時光。週間日下班就去運動或進行日常採買。疫情之下,外出突然變得受限也變得奢侈。不能頻繁外出的日常,我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節奏,將需要但不急迫的採買,集中為一次性的採買。若逢居家工作的日子,就調整工作內容,做些不倚賴紙本的線上作業。

不能到實體書店踅晃或上咖啡店喝咖啡,就利用社群通訊向喜歡的書店郵寄訂書,去咖啡店外帶咖啡在家裡閱讀。日常裡的每件事都沒有少,一樣吃食、採買、運動、上班上課、閱讀追劇、睡眠等,時間的分配依舊,唯獨不能出門旅行,只是將更多外出的場域轉換成家裡而已。

  • 你還持續固定在收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兩點直播嗎?

因為臉書上有設定追蹤,每到下午兩點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通知跳出來,我第一時間仍會點進去觀看,主要是想了解每日的確診人數、傳播足跡或是否有新的疫情措施。直播時不一定會完整看完,且直播通常是在我工作的時段,無法每日定時收看。另外,直播的留言串經常摻雜不合理的謾罵或攻訐,這相對影響我收看的意願。若是怕錯過疫情的新知,我傾向於直播後再自行去查證或蒐整疫情的信息。

  • 在這廢宅的生活,你有什麼想推薦的?

我想推薦兩部劇。其一是《火神的眼淚》,此劇講述消防員在救火、救護現場時碰到的危難和困境,每一次搏命救援,除了擔負被救者的生命安全外,也是拿自己的生命做為籌碼的賭注。劇裡將民眾投訴、權力關說、單位推諉卸責等寫實的搬上檯面,也在在向觀眾訴說,脫下制服的消防員也是尋常人,使命當前背後藏著他們內心的脆弱和苦悶,有很多橋段都讓我心折落淚。

另一部則是改編自同名書的《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出獄後變成姪子監護人的叔叔,跟著姪子從事遺物整理這份工作,從一開始的輕蔑轉為認同,藉著相互陪伴,也療癒了自身的成長傷痛,進而成為彼此心裡的家人。很喜歡劇中的可魯,每回進行遺物整理時會先慎重的跟亡者道別,再選一首適合的古典樂,慢慢從蒐整遺物的過程中,感受亡者生前留下的訊息,再將這份心意傳達給活著的關係人。「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我覺得劇中這句話對生命的詮釋很棒。

  • 以你的個人身分而言,在這疫情期間對自己、對社會有什麼察覺呢?

日常活動紛紛喊卡的這段時間,似乎也給了我回歸自身去檢視生活的契機。被迫暫停的日子,我得以好好重新感受,那些我早已習以為常的一切,原來是這麼微小又重要的支撐著每一天。

疫情或許為我們帶來麻煩與不便,但我想,疫情其實也給了我們再一次重置生活、重置內心的機會,更能看清楚生命中一切的先後順序。在世界越是不安,越是充滿恐懼的時刻,待在家的我們更要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只有練習讓自己的心堅定,才能夠陪伴自己和他人走過疫情變動下的世局。

文/陳怡靜

學校行政

1991年夏天出生,豢養黑貓,喜歡書寫生活。

撰寫評論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