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 2020/4/4~5/28
地點|白色方塊咖啡&工作室(彰化市公園路一段50號)
為了探勘「我這個謎」,我的畫是一串長長的疑問,也做為理解自己的鑰匙。
看自己的過去,做自己的總結,理解自己的歷史,然後畫下自己⸺存在的探勘者。
這些臉孔、手勢、身體、地景,都是我的潛意識、偽裝式、替代式的自畫像,
就像有翅膀的眼睛透過飛翔將內心世界一一收錄。
與作者聊聊這次的創作
1 此次的主題「面孔之外」,就像是個待續的句子,好像要說什麼沒有說完,就文字的表面看似是要說「面孔之外的自己嗎」、或是說「別在看表面上的五官了,來看真正的自己」,當初訂下這樣的主題,請問是為什麼呢?
我想,除了臉孔之外,透過手勢、眼神、背影、側身、風景的拼湊,來感受表情╱情緒,是串起這些作品的連結。即便是風景畫,也能是一種替代式自畫像。你可以想像,作畫者轉述那片風景的同時,其實已把部份的自己摻雜其中。就像是不斷生長的面具、偽裝的肖像,反覆地再造自
我。
2 此次的展覽文字中你有寫到一句「替代式的自畫像」,然而對許多創作者來說,自畫像往往是最難的,要畫他人、親友都比較容易,你也是這樣看待的嗎?
了解自己很困難,要畫自己或別人都不容易。我試著把自己當成一位可靠的證人,用內在和外在的眼睛注視自己。在這些畫像中,人的面貌身影歷經湧現、清晰、變形或消失,「畫像」的定義一直在變動,不變的還是那個疑問,「我是誰」。
3 此次展覽的畫作中,在看畫的過程中常會給人一種「默默地前進」、「靜靜地往前」,這樣的觀看感受是你創作上想要傳遞的嗎?或這是一種誤會的解讀?
這種解讀我很喜歡。我的確會強加一種靜默的氛圍到畫面,但這不盡然是我要傳遞的,它可能正是我需要的。除了年代、作者、媒材技術之類的專業鑑定外,我以為現代繪畫很難有誤讀,即便有可能也是美麗的誤會。因為涉及到每個人的經驗不一,再加上現代繪畫常常特別突顯情緒空間(不論是畫者本人的或留給觀眾的),觀眾看畫的感受不完全是創作者說了算。
4 在這次的展出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具象的人物,其觀察人物作品時,畫作中的人物的面容、眼神都會朝向一個方向,而非直視與觀者對望,這樣的畫作在想法上是否也反映自己對外在的視角呢?
這種視角可能顯示我的內在衝突,一是我不斷質疑自己,二是我不斷鼓勵自己既要向外看,也要審視內心。對我而言,更接近的是將這些人物視為「領路人」的角色,引領觀眾走入另一個與現實平行的空間(畫面)。半路上,你可能因為畫中的某個細節、色塊而遐想紛飛,至於更遠的路程,便是個人自身的經驗╱經歷會繼續帶領他們的。
5 關於這次的展覽,請分享一幅你自己也很有感觸的畫作
大概是〈小鎮〉吧,因為它是我近期的嚮往。你可以說我嚮往住在那樣的地方或嚮往那種氛圍,整片風景沒什麼情緒、安靜,不是快樂或感傷,也不是輕鬆或沉重,但就是有點什麼在擾動,例如風。
6 在純美術的創作這條路上,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你一直畫下去?
看到美景你會驚呼,吃到美食你不會放手,生活中無時無刻塞滿「感受」,把感受釋放出來便是我畫畫的動力。我喜歡畫畫,也厭惡過畫畫,長年來在喜歡和厭惡中斷續地畫下去。在學會寫字前,塗鴉開了我的天眼,我似乎只有靠塗鴉才能順暢地表達幻想、開心、不滿,結果一如銘印效應那樣地持續一生了。
7 關於創作這件事,你害怕嗎?這害怕好比擔心沒有靈感、害怕沒有時間創作、害怕畫作不被喜歡。而之於你呢?
我想是更接近焦慮、懷疑,例如擔憂工作和創作的平衡、原料(養份)和製造(作品)的進出口、自我和觀眾的肯定等。當我的質疑沒能適度調解時,我會停筆,通常這時我會拍照,相機、手機都好,讓眼睛穿梭在不同媒材之間,磨刀那樣保持銳度。生活,每天都像不斷吸沙、吐沙,我選擇用畫畫╱創作來恢復內心的「呼吸作用」。對我而言,創作似乎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這些作品都是放在各個平面上的同一個形象而已。
作者介紹:
陳玉純(1980-),彰化出生,各地熟成。
做過夜市、中學教師、研究助理、社大講師、藝術行政、博物館文物典藏人員、SOHO等。
認識更多 http://www.yuchunchen.com/